重树信心,还需努力!

Vision Pro为增强现实行业树立新的标杆,但也证明即便是苹果也还没有准备好,整个AR行业距离爆发还需时间。此次发布更重要的是,Vision Pro为行业重新带来了信心。

考虑到产品价格,苹果与微软和Meta没有在硬件层面拉开差距。12个摄像头,5个传感器,6个麦克风,双4K Micro-OLED,Pancake光学系统,M2+R1处理器,硬件堆料上做到顶级,也导致了3499美元的高价。这个价格给到微软和Meta,相信也能做出差不多的硬件。

真正让人耳目一新的,是苹果的软件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手势+眼动的交互输入,和VisionOS操作系统。

微软Hololens七年前就推出了手势+眼动+语音的交互组合,取消任何硬件作为交互中介,但精度不高、操作复杂;后面的Quest等还是用手柄作为辅助。苹果的眼动+手势,手放在腿上就可以进行输入选择,很省力很自然,据说操作还很稳定。这是有点不起眼但很根本的进步。至于为什么根本,我的专题研究里会有提及。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AR缺乏应用,这次苹果展示了在办公、拍摄、观影场景下的应用,没有killer app。但这个很正常,因为从历史看,每一代新终端出现,伴随的应用都是现有应用的适配,关键是如何在体验上做到惊艳。苹果做到了,这背后是VisionOS,针对空间计算而生的操作系统,就是把新的交互方式融进了操作系统,然后从底层架构优化传统应用对新交互的适配。基于这款OS,苹果推出了各种开发工具,方便应用开发者适配已有应用或者打造新应用,这个意义是生态级的。

但苹果还是没有完全准备好,第一是价格,价格高是硬件堆料冗余和产业链不成熟的结果。第二个是Vision Pro是个MR,使用视频透视、外置电池、重量450g,导致室外使用难、移动受限,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时间。

综上,毫无疑问苹果Vision Pro的发布对AR行业整体是一个大推动,让这个一直螺旋发展的行业向上扬了一大头,但确实还需要时间。

校内网为什么没有复制Facebook的成功

今天想来挖个坟,聊一聊Facebook和人人网,为啥几乎同时起步的两家公司,都快速增长,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在各自的市场内灿烂辉煌,却在后来走出了不同的命运。

校内网成立2005年,在学生中传播,2007年爆发,2009年达到巅峰,2010年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2011年上市,2013年裁人,2015年站内信下线。

Facebook成立2004年,一开始在MIT等少数精英学校传播,2005年传播到全美和欧洲的大学,2006年开放非大学邮箱用户注册,2007年接受微软增资,于2009~2010年逐步从聚焦大学生的社交媒体,转变成为覆盖所有人的类似操作系统一样的网上平台。

校内网与Facebook在成立的前四年轨迹基本一致,从大学出发,快速覆盖全国,用户量激增,成为当时大学生生活的一个热点和中心。

但是,Facebook成功跨过了“校内网”的局限性,而校内网没有。校内网火了四年,正是一个大学本科的周期,说明毕业的人很快减少了对它的依赖。Facebook的用户却没有。

看看2010年一些对校内网的评价:

“人人网目前的游戏性已经完全淹没了原始功能性的出发点,用户在找完曾经的老同学后,人人网与即时通讯软件、网页游戏载体并无二致。很多创新没有继承sns社会本质上的功能性,用户没有新的体验刺激,定会使一些疲劳用户流失。留下的用户大部分是无事可做的宅人,致使校内主题内容品质低俗,与即时通讯产品同质化严重,慢慢留不住新用户。”

“我不知道现在还在玩人人的朋友们每次打开网页的想法,我看到的是,新鲜事里充斥的永远是一成不变的各种各种分享。我看的已经有些恶心了,不知道你们怎么想。”

可以发现,校内网的产品在2009~2010年出现了问题,除了社交和游戏,似乎没有突破性的应用,而社交和游戏也产生了负向的用户体验。当人们跨入职场进入社会,他关注的事物发生了改变,来自同学的分享变得相关性低了很多,成为了“信息垃圾”。而游戏我认为是反社交的,校内上的游戏又以小游戏为主,生命周期短。

反观Facebook,吴军在《浪潮之巅》中谈及,Facebook超越了社交本身,“Facebook不必知道用户想在上面做什么,只需要让用户感到酷。至于在这个平台上用户需要什么,他们可以自己去开发”,“到2010年,为Facebook提供服务的各种软件技术人员已多达上百万,他们在短短几年里,为Facebook提供了55万种大大小小的服务,使得Facebook成为世界上人数最多、成长最快的虚拟世界,而这个虚拟世界又和互联网用户的真实世界相对应。”

那Facebook怎么跨越的?一个是Facebook上核心用户群大学生能够自己开发的小程序,二是开发了为第三方服务提供登录的技术,很多公司都使用Facebook的登录插件,就像现在无论什么应用都可以使用微信或者QQ注册和登录一样,这是Facebook最开始这么做的。这样Facebook就跟着用户去到所有地方,掌握他们的行为。

所以实质上,2010年之后,Facebook变成了一个app分发平台,就像现在的App Store和Android应用商店一样。可以查询那个阶段的Facebook流行应用,2010年之前和校内一样,游戏和通信为主,但2010年之后出现了Fandango(电影)、HuLu(短视频)、Goodreads(阅读)、Spotify(听歌)等应用,再到2012年之后收购Instagram和Whatsapp。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启之前的四年里,集结了众多用户和软件开发着,实现了平台级卡位,开始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征途。而对于校内网来说,上市成为了最后的巅峰,现在的人人成了家二手车业务公司。

说说Pivotal这家公司和他的生意

最近研究云计算,看到一家企业Pivotal,国内有些企业也在对标他。简单研究了一下,发现这家公司确实很牛,但不见得是个好生意。

Pivotal确实非常出色

对于软件公司来说,拥有一个全球popular的开源项目就很牛,而他拥有几个在软件和云计算领域举足轻重的开源项目,像Spring、cloud foundry、RabbitMQ。直观得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衣食住行基本离不开他。比如12306,大家发现在春运抢票的时候它也不怎么崩溃了,用户体验好了很多,原因就是用了Pivotal的Gemfire解决了尖峰时段流量高并发问题。
列举几个典型的开源项目:

另外彰显实力的是在Github上的贡献度,Pivotal名列第四,前三名依次是Google、微软和Red Hat,第五名是IBM。全球这么多软件企业,Pivotal能和这些巨无霸相提并论很不易,更不可思议的是人效,要知道Google研发5~6万人,微软10万人,第五名IBM有38万人,Pivotal全球2500员工,研发也就几百人。

为什么Pivotal如此出色?

一来公司是有长期储备的。Pivotal 2013年才从EMC分拆出来,但前身可以追溯到1989年Robert Mee创立Pivotal Labs,这家小软件开发咨询公司逐步发展成为敏捷开发领域领导者,并在2012年被EMC收购,其实Pivotal成立的时候已经有24年历史了。

二来Pivotal后面是有大腿的。新的Pivotal与当初的Pivotal Labs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不仅股东有EMC、VMware、GE,关键是EMC与VMware(EMC的子公司)将积累的大批优质资源都装进了Pivotal,比如spring 2009年被VMware收购,2013年转给Pivotal;Cloud foundry是VMware于2009年开始内部开发的,2014年转给Pivotal;Greenplum 2010年被EMC收购,2013年成为Pivotal的一部分;RabbitMQ是2010年被VMware收购的,2013年成为Pivotal一部分,等等。怪不得很多人说Pivotal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当然Pivotal很有价值,但并不赚钱

2018年4月Pivotal在纽交所上市交易,IPO市值38.4亿美元,随后市值最高超过60亿美元。2020年1月,Pivotal被VMware全资收购,交易价值27亿美元。要知道16年C轮融资时公司估值就有28亿美元。显然Pivotal是2019年全球一级市场泡沫吹破的又一个案例,也反映软件公司持久以来的问题——不赚钱(不是没有收入,而是没有利润)。

公司收入持续增长,且产品订阅收入占比持续提高,带来毛利水平不断改善,说明公司的产品和市场都没有问题。

但利润情况就不是很美好了,虽然金额在收窄,但亏钱的事实没有改变,18财年依然亏了1.4亿美元。不过考虑到无形资产摊销和股权支付的影响,其实Pivotal现金流是有较大改善的,18年经营现金流净流出仅为500多万美元,基本可以不靠融资活着了。

对于软件公司来说,成本基本上就是人,和一些活动经费,所以人效就非常重要,Pivotal的人效确实在改善,但还不够。尤其是销售的效率较低,这部分提升一方面要依靠收入结构的持续优化(即订阅收入占比要持续提升),另一方面也要依靠销售团队的优化。

VMware为什么要回购Pivotal?

对于VMware来说,Pivotal就像自己的亲儿子,有继承关系,而且是把最好的部分“遗传”给了他。Pivotal也不是不争气,毕竟IPO时候融了不少钱,“浪子”在外面漂泊一番之后回归也算是最理想的选择,毕竟一身的本事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