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不是一个好职业

中午见到一个茅台基金的小伙子,做一级市场。我问他你会一直做一级投资么,他说如果在市场化基金,一定不会一直做,因为他觉得一级投资的成功不可持续、不可复制,有太多时代的因素。如果这样说,其实就不应该在这个行业待下去。他的潜台词是,如果正儿八经的搞投资,是无法持续挣钱的。如果想靠投资持续赚到钱,就得按照非市场化的方式来。这点我有点同意,但他这么说让我觉得既震惊又悲哀。

一级市场投资的从业者都是聪明人,但普遍处于困惑和拧巴的状态,看不清自己做的事情,也看不清自己。相比于其他行业,投资职业并没有更难,也没有更容易。就像其他行业一样,不会比别的行业明显更难或更容易。但大多数人确实不合适以投资作为职业,就像大多数人并不适合做企业家、医生、律师。

投资作为职业,为了赚钱,手段是资产增值。但资产增值有几种方法,一种是亲自去搞,想尽办法提高资产的价值。这也有很多方法,比如你可以亲自去搞经营,也就类似于创业或职业经理人,天天想着如何搞客户、拓市场、打造产品、聘用人才。但亲自经营不是投资人干的事情,很少看到投资人亲自做企业管理,而且投资人管理企业经常也不成功。但反过来,创业者或职业经理人转型做投资倒是很常见,而且好的投资人往往有这些经历,比如国内的段永平,海外有Founder’s Fund,也做得不错。

除了亲自经营,能提高资产价值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偏金融的,即并购重组(或者所谓的市值管理)。这种方法是投行、PE干得事情。他们不在经营层面捣鼓,而是在企业层面,相对来说都是“大事”,西方有种说法叫“rain maker”。在我的理解下,这种资产价值的提高方式更多是通过“当前价差”或者说“套利”来实现的。比如经典的“门口的野蛮人”KKR搞RJR Nabisco,他们发现这家企业的食品业务估值被烟草业务拖累,如果分拆的话,食品业务单独上市可以在估值上“套利”,就是说即便业务不改善,只要剥离烟草业务再搬上资本市场,就可以享受资产升值了。更妙的是,烟草业务虽然拖累了整体估值,但现金流特别好,“rain maker”们可以空手套白狼。另外例子是国内一二级市场曾经有明显价差,IPO市盈率不能超过30倍,但只要上市市盈率都在30倍以上,那你只要能“打新”,就是妥妥的赚钱,而打新的大户是券商、投行、公募基金,这也是“套利”。放在过去都是所谓的“投机倒把”,要被抓起来的。

除了亲自经营和并购重组,资产增值的方法还可以完全是被动的:买进持有,等待增值,卖出获利。我们的股神巴菲特就是干这个的,所谓的股民原理上也是干这个的,VC或者说风投,是干这个的。这种投资的方法听上去有点不劳而获,其实不是,它的付出是“时间”。把今天能够用来吃喝玩乐的钱,放到以后,而且要承担风险。未来能有什么结果,完全靠“等”,结果错了,也没机会补救,因为不可能回到买进持有的那个时点。而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稀缺资源,要知道人的生命有唯一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死亡,或者说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只不过借来几十年的时间来花。所以被动投资的成本很高。

这里讨论的投资,都是指被动投资,如果范围再缩小一些,是指VC这种投资于未上市小公司的风投。

VC风投不是一个好职业。

以VC风投作为职业经常会无聊。因为VC投资本质是跟自己较劲,不是与人互动的职业。VC赚钱靠中小企业增值实现,纯靠等。不参与经营,人家辛苦干活没事不会搭理你。不做资产整合、不套利,各种资源方也不会跑来和你勾搭。很多VC说每天要见很多人、说很多话、频繁出差,因为要找项目,找LP,这段确实不无聊。但找项目和LP的过程不是在赚钱,是在花钱。

职业VC会长期没有成就感。做业务签个单会有成就感,搞研发迭代一次产品会有成就感,做行政安排个会议也会有成就感,而且相对周期都比较短,起码在一年以内。VC不然,一笔投资下去可能长年累月都没有收益,比如我们的项目平均持有年限是7~8年,在这段时间里是没有一分钱进账的。当然VC投资的成就感并不只来源于财务收益,还有判断正确的喜悦,可判断正确也要用时间来印证。更虐心的是,你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没有体现在估值或财务收益上。比如我投的网藤,投的时候认为工控安全会是一个割据市场,B端大客户销售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所以选择网藤。后续行业发展也印证了我的判断,但一级市场不买单,网藤的融资持续不顺利。有人说,VC的成就感还有投项目,但能持续投项目的机构和个人太少。

没有安全感。这跟VC的业务模式有关,项目的获利是长期的,短期没有经营现金流。但日常的衣食住行都需要现金,所以很长时间你的银行账户持续失血。如果项目出了问题获利无望,或者在项目获利前你的银行账户就可能透支,那就非常焦虑了。为了应对这种不安全感,要不然你有向LP收管理费的能力,要不然就得有其他维持短期生计的方法。

一个职业,无聊、没有成就感和安全感,这怎么可能是一个好职业呢?

@2023年9月18日

“道理都懂,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放眼十年前,买什么公司的股票放着不动最赚钱?答案是顺丰,涨了160倍,可惜不是因为业绩增长,而是借壳。回顾沪深两市过去十年市值增长最高的证券,各自的前十名里,7家是借壳或重组,3家靠业绩(包括内生和外延增长,但主业没有变更)。不仅沪深如此,港股也类似。说明二级市场,搞资本运作和靠消息赚钱,比押注企业的业绩增长赚钱,容易得多。

沪市3家靠业绩的是隆基(48倍)、通威(41倍)、宝信(20倍,勉强归为业绩,因为有重组);深市是同花顺(40倍)、阳光电源(34倍)、亿纬锂能(34倍)。港股前十中靠业绩的是李宁(24倍,并购为主)。

至少可以发现一个规律,过去10年真正的大机会在新能源,出了隆基、通威、阳光、亿纬市值增长领跑市场的牛股。除此之外,还有BYD、宁德、国轩、赣锋、天齐等。“能源革命”这一主题被很多人(如果不是所有的话)接受为这个时代的主题,但还是有很多人(大多数人)在过去10年没有抓住这些机会,没有获得十倍、几十倍的收益。

我已经不记得过去十年我买过些啥了,零敲碎打,反正没赚到钱。之前看《企业家》杂志对企业家们的采访,发现几乎所有人对未来大趋势的预测都是对的,但成功把握好趋势的人却少之又少,看来做投资也是如此:“道理都懂,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抄底抄到了半山腰

美股三次熔断,A股跟着跌,仓位1/2,之前卖掉科技股,换了一些消费,估值低,依然被套。同事们看好的特高压一直在涨停,自己是不是选股有问题,总是踩不到点上。是不是要割肉?自己做投资这么不好,自信心受到了打击。

还是要冷静。

首先问自己,我的投资理念是什么?答:价值投资,价格、品质、择机三点,首选企业品质,次选估值,最后考虑时机。

然后问自己,近期的操作是否符合理念?答:没有完全遵守。近期买入海螺水泥、锦江之星、海澜之家,价格低是很重要的方面,最近市场受疫情和欧美股市拖累、资金外逃等宏观因素影响,持续下跌,我认为有很多消费类股票被悲观情绪影响,跌出了价值,选择的这些股票也是行业龙头,所以买入。从这个角度看,还是坚持了理念。但是,企业品质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定价权,我相信有定价权的企业一定比靠高周转从而拥有低成本优势的企业要好。从这个角度看,我并没有仔细研究公司是否具有定价权。锦江之星、海蓝之家之于商旅酒店和男装行业,好像没有什么定价权。海螺水泥之于水泥行业,虽然这个行业具有区域性,在区域内具有领导地位的企业可能会有定价权,但我没有再仔细研究下去。

总之,还是欠缺些耐心,受情绪影响冲动买入的因素比较多。今年大盘的走势感觉和2018年上半年的走势差不多,如果是这样,我该继续拿着还是卖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