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不是一个好职业

中午见到一个茅台基金的小伙子,做一级市场。我问他你会一直做一级投资么,他说如果在市场化基金,一定不会一直做,因为他觉得一级投资的成功不可持续、不可复制,有太多时代的因素。如果这样说,其实就不应该在这个行业待下去。他的潜台词是,如果正儿八经的搞投资,是无法持续挣钱的。如果想靠投资持续赚到钱,就得按照非市场化的方式来。这点我有点同意,但他这么说让我觉得既震惊又悲哀。

一级市场投资的从业者都是聪明人,但普遍处于困惑和拧巴的状态,看不清自己做的事情,也看不清自己。相比于其他行业,投资职业并没有更难,也没有更容易。就像其他行业一样,不会比别的行业明显更难或更容易。但大多数人确实不合适以投资作为职业,就像大多数人并不适合做企业家、医生、律师。

投资作为职业,为了赚钱,手段是资产增值。但资产增值有几种方法,一种是亲自去搞,想尽办法提高资产的价值。这也有很多方法,比如你可以亲自去搞经营,也就类似于创业或职业经理人,天天想着如何搞客户、拓市场、打造产品、聘用人才。但亲自经营不是投资人干的事情,很少看到投资人亲自做企业管理,而且投资人管理企业经常也不成功。但反过来,创业者或职业经理人转型做投资倒是很常见,而且好的投资人往往有这些经历,比如国内的段永平,海外有Founder’s Fund,也做得不错。

除了亲自经营,能提高资产价值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偏金融的,即并购重组(或者所谓的市值管理)。这种方法是投行、PE干得事情。他们不在经营层面捣鼓,而是在企业层面,相对来说都是“大事”,西方有种说法叫“rain maker”。在我的理解下,这种资产价值的提高方式更多是通过“当前价差”或者说“套利”来实现的。比如经典的“门口的野蛮人”KKR搞RJR Nabisco,他们发现这家企业的食品业务估值被烟草业务拖累,如果分拆的话,食品业务单独上市可以在估值上“套利”,就是说即便业务不改善,只要剥离烟草业务再搬上资本市场,就可以享受资产升值了。更妙的是,烟草业务虽然拖累了整体估值,但现金流特别好,“rain maker”们可以空手套白狼。另外例子是国内一二级市场曾经有明显价差,IPO市盈率不能超过30倍,但只要上市市盈率都在30倍以上,那你只要能“打新”,就是妥妥的赚钱,而打新的大户是券商、投行、公募基金,这也是“套利”。放在过去都是所谓的“投机倒把”,要被抓起来的。

除了亲自经营和并购重组,资产增值的方法还可以完全是被动的:买进持有,等待增值,卖出获利。我们的股神巴菲特就是干这个的,所谓的股民原理上也是干这个的,VC或者说风投,是干这个的。这种投资的方法听上去有点不劳而获,其实不是,它的付出是“时间”。把今天能够用来吃喝玩乐的钱,放到以后,而且要承担风险。未来能有什么结果,完全靠“等”,结果错了,也没机会补救,因为不可能回到买进持有的那个时点。而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稀缺资源,要知道人的生命有唯一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死亡,或者说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只不过借来几十年的时间来花。所以被动投资的成本很高。

这里讨论的投资,都是指被动投资,如果范围再缩小一些,是指VC这种投资于未上市小公司的风投。

VC风投不是一个好职业。

以VC风投作为职业经常会无聊。因为VC投资本质是跟自己较劲,不是与人互动的职业。VC赚钱靠中小企业增值实现,纯靠等。不参与经营,人家辛苦干活没事不会搭理你。不做资产整合、不套利,各种资源方也不会跑来和你勾搭。很多VC说每天要见很多人、说很多话、频繁出差,因为要找项目,找LP,这段确实不无聊。但找项目和LP的过程不是在赚钱,是在花钱。

职业VC会长期没有成就感。做业务签个单会有成就感,搞研发迭代一次产品会有成就感,做行政安排个会议也会有成就感,而且相对周期都比较短,起码在一年以内。VC不然,一笔投资下去可能长年累月都没有收益,比如我们的项目平均持有年限是7~8年,在这段时间里是没有一分钱进账的。当然VC投资的成就感并不只来源于财务收益,还有判断正确的喜悦,可判断正确也要用时间来印证。更虐心的是,你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没有体现在估值或财务收益上。比如我投的网藤,投的时候认为工控安全会是一个割据市场,B端大客户销售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所以选择网藤。后续行业发展也印证了我的判断,但一级市场不买单,网藤的融资持续不顺利。有人说,VC的成就感还有投项目,但能持续投项目的机构和个人太少。

没有安全感。这跟VC的业务模式有关,项目的获利是长期的,短期没有经营现金流。但日常的衣食住行都需要现金,所以很长时间你的银行账户持续失血。如果项目出了问题获利无望,或者在项目获利前你的银行账户就可能透支,那就非常焦虑了。为了应对这种不安全感,要不然你有向LP收管理费的能力,要不然就得有其他维持短期生计的方法。

一个职业,无聊、没有成就感和安全感,这怎么可能是一个好职业呢?

@2023年9月18日

“道理都懂,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放眼十年前,买什么公司的股票放着不动最赚钱?答案是顺丰,涨了160倍,可惜不是因为业绩增长,而是借壳。回顾沪深两市过去十年市值增长最高的证券,各自的前十名里,7家是借壳或重组,3家靠业绩(包括内生和外延增长,但主业没有变更)。不仅沪深如此,港股也类似。说明二级市场,搞资本运作和靠消息赚钱,比押注企业的业绩增长赚钱,容易得多。

沪市3家靠业绩的是隆基(48倍)、通威(41倍)、宝信(20倍,勉强归为业绩,因为有重组);深市是同花顺(40倍)、阳光电源(34倍)、亿纬锂能(34倍)。港股前十中靠业绩的是李宁(24倍,并购为主)。

至少可以发现一个规律,过去10年真正的大机会在新能源,出了隆基、通威、阳光、亿纬市值增长领跑市场的牛股。除此之外,还有BYD、宁德、国轩、赣锋、天齐等。“能源革命”这一主题被很多人(如果不是所有的话)接受为这个时代的主题,但还是有很多人(大多数人)在过去10年没有抓住这些机会,没有获得十倍、几十倍的收益。

我已经不记得过去十年我买过些啥了,零敲碎打,反正没赚到钱。之前看《企业家》杂志对企业家们的采访,发现几乎所有人对未来大趋势的预测都是对的,但成功把握好趋势的人却少之又少,看来做投资也是如此:“道理都懂,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宏观经济下行怎么找投资方向

当前研究微观行业和企业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宏观周期在持续下行,这时候做什么都很大概率是错的。当前被追捧的行业肯定估值被高估,不被追捧的行业肯定高风险,企业更是这两种情况的放大。真正在淬炼中能活下来的行业和企业,只有淬炼之后才知道。

现在只能研究宏观,在大周期下行的阶段里,应该做些什么,或者,应该准备些什么。

时间、空间、能量、物质,构成自然的四大基本因素。能量和物质能够用质能公式进行相互转换,四大因素变成了三大:时间、空间、能量。

构成自然界三大因素:物质、能量、信息,不认为信息是自然界的基本因素,而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因素。而人类社会的基本因素应该与自然不同,除了信息,还有情绪、认知等。

找到自然界三大因素的意义在于,做行业分析可以将最基本的矛盾归结于此,即为第一性原理的底层逻辑。比如交通行业,是空间和时间的矛盾,大家都希望缩短旅程时间,尽快到达目的地,在动力不发生大变革的情况下,道路越宽敞越直达,越能以所能及的速度行驶,时间越短。但是,拥堵压缩了通行空间,通行速度降低,时间拉长。在很长时间内,速度很难有大的跃升,所以交通问题是空间问题。修更好的路、更多的路、道路分级是对策,限行的目的不是限制数量,而是争取时间来修路。汽车行业与交通行业不同,不是空间和时间的矛盾,是能量与空间的矛盾,汽车不像航空、火车、电力行业,只有狭小的空间可供放置发动机,所以如何在一定空间内高效的储存和释放能量,是核心。

即便软件行业也是如此,比如网络安全行业,它的核心是攻防算法,但软件也需要部署,需要在客户的IT系统中找一个位置安装,可能是网络边界,也可能是PC机或者服务器。经常有些企业推出新产品,用了新技术,但这些软件产品还是需要安装在这些IT系统中,而这些位置其实已经被其他厂商占据了,对于客户来说,供应商升级产品接受起来可能比导入新的供应商更容易。

消费电子的核心矛盾也是空间。大家都知道摩尔定律,摩尔定律说的是每隔18个月IC的成本下降一半,下降一半的逻辑是单位晶圆上可以容纳更多的晶体管。更多的晶体管就可以并行进行更多运算、存储更多数据,给软件更多的发挥余地。PC、笔记本、手机,终端越来越小,越来越轻便,功能越来越强大,其实是不断在解决如何在狭小空间内塞入更多器件的问题。

再返回宏观,首先历史发展是周期性的,气候变化、权力兴衰、科技发展,都是高高低低的。Ray Dalio把近代人类社会的宏观周期视同债务周期,债务是权力、情绪、科技的集中体现。科技能够改造自然,改变人们生活,影响大众情绪,引导权力释放,周期性被放大,变得大起大落。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改变了人们社交、购物、娱乐的方式,人们变得激动、乐观,权力以资金的形势,通过金融机构被大量投入其中,引发房地产、石油、股票市场的涨跌,人类社会被带入持续了几十年的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周期。

互联网周期结束,下个周期没有接续上,债务周期持续下探。没办法只有等,关键是要知道等什么。

如果说互联网重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没有改变生活的内容。以购物为例,电商购物与没有电商的购物,体验不一样,但买的东西其实没有差别。社交也是如此,从打电话变成发短信、发微信,依然是在聊天。滴滴打车、美团外卖,叫到的还是司机师傅开来的车,送到的还是黄焖鸡米饭。

新的周期会是什么,我觉得是人们买到的东西不同了,是结构性变化。比如汽车,电动无人车结构性替代汽油车;AR/VR结构性替代手机和游戏机;智能家居结构性替代家电。人们衣食住行的消费需求不会变,对社交、娱乐、医疗的需求不会变。但是,新周期还需要时间等待。多久不知道,反正现在是十分难受。如果考虑到政治不稳定,这个难受有可能被无限放大,但愿新周期早点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