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不是一个好职业

中午见到一个茅台基金的小伙子,做一级市场。我问他你会一直做一级投资么,他说如果在市场化基金,一定不会一直做,因为他觉得一级投资的成功不可持续、不可复制,有太多时代的因素。如果这样说,其实就不应该在这个行业待下去。他的潜台词是,如果正儿八经的搞投资,是无法持续挣钱的。如果想靠投资持续赚到钱,就得按照非市场化的方式来。这点我有点同意,但他这么说让我觉得既震惊又悲哀。

一级市场投资的从业者都是聪明人,但普遍处于困惑和拧巴的状态,看不清自己做的事情,也看不清自己。相比于其他行业,投资职业并没有更难,也没有更容易。就像其他行业一样,不会比别的行业明显更难或更容易。但大多数人确实不合适以投资作为职业,就像大多数人并不适合做企业家、医生、律师。

投资作为职业,为了赚钱,手段是资产增值。但资产增值有几种方法,一种是亲自去搞,想尽办法提高资产的价值。这也有很多方法,比如你可以亲自去搞经营,也就类似于创业或职业经理人,天天想着如何搞客户、拓市场、打造产品、聘用人才。但亲自经营不是投资人干的事情,很少看到投资人亲自做企业管理,而且投资人管理企业经常也不成功。但反过来,创业者或职业经理人转型做投资倒是很常见,而且好的投资人往往有这些经历,比如国内的段永平,海外有Founder’s Fund,也做得不错。

除了亲自经营,能提高资产价值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偏金融的,即并购重组(或者所谓的市值管理)。这种方法是投行、PE干得事情。他们不在经营层面捣鼓,而是在企业层面,相对来说都是“大事”,西方有种说法叫“rain maker”。在我的理解下,这种资产价值的提高方式更多是通过“当前价差”或者说“套利”来实现的。比如经典的“门口的野蛮人”KKR搞RJR Nabisco,他们发现这家企业的食品业务估值被烟草业务拖累,如果分拆的话,食品业务单独上市可以在估值上“套利”,就是说即便业务不改善,只要剥离烟草业务再搬上资本市场,就可以享受资产升值了。更妙的是,烟草业务虽然拖累了整体估值,但现金流特别好,“rain maker”们可以空手套白狼。另外例子是国内一二级市场曾经有明显价差,IPO市盈率不能超过30倍,但只要上市市盈率都在30倍以上,那你只要能“打新”,就是妥妥的赚钱,而打新的大户是券商、投行、公募基金,这也是“套利”。放在过去都是所谓的“投机倒把”,要被抓起来的。

除了亲自经营和并购重组,资产增值的方法还可以完全是被动的:买进持有,等待增值,卖出获利。我们的股神巴菲特就是干这个的,所谓的股民原理上也是干这个的,VC或者说风投,是干这个的。这种投资的方法听上去有点不劳而获,其实不是,它的付出是“时间”。把今天能够用来吃喝玩乐的钱,放到以后,而且要承担风险。未来能有什么结果,完全靠“等”,结果错了,也没机会补救,因为不可能回到买进持有的那个时点。而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稀缺资源,要知道人的生命有唯一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死亡,或者说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只不过借来几十年的时间来花。所以被动投资的成本很高。

这里讨论的投资,都是指被动投资,如果范围再缩小一些,是指VC这种投资于未上市小公司的风投。

VC风投不是一个好职业。

以VC风投作为职业经常会无聊。因为VC投资本质是跟自己较劲,不是与人互动的职业。VC赚钱靠中小企业增值实现,纯靠等。不参与经营,人家辛苦干活没事不会搭理你。不做资产整合、不套利,各种资源方也不会跑来和你勾搭。很多VC说每天要见很多人、说很多话、频繁出差,因为要找项目,找LP,这段确实不无聊。但找项目和LP的过程不是在赚钱,是在花钱。

职业VC会长期没有成就感。做业务签个单会有成就感,搞研发迭代一次产品会有成就感,做行政安排个会议也会有成就感,而且相对周期都比较短,起码在一年以内。VC不然,一笔投资下去可能长年累月都没有收益,比如我们的项目平均持有年限是7~8年,在这段时间里是没有一分钱进账的。当然VC投资的成就感并不只来源于财务收益,还有判断正确的喜悦,可判断正确也要用时间来印证。更虐心的是,你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没有体现在估值或财务收益上。比如我投的网藤,投的时候认为工控安全会是一个割据市场,B端大客户销售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所以选择网藤。后续行业发展也印证了我的判断,但一级市场不买单,网藤的融资持续不顺利。有人说,VC的成就感还有投项目,但能持续投项目的机构和个人太少。

没有安全感。这跟VC的业务模式有关,项目的获利是长期的,短期没有经营现金流。但日常的衣食住行都需要现金,所以很长时间你的银行账户持续失血。如果项目出了问题获利无望,或者在项目获利前你的银行账户就可能透支,那就非常焦虑了。为了应对这种不安全感,要不然你有向LP收管理费的能力,要不然就得有其他维持短期生计的方法。

一个职业,无聊、没有成就感和安全感,这怎么可能是一个好职业呢?

@2023年9月18日

重树信心,还需努力!

Vision Pro为增强现实行业树立新的标杆,但也证明即便是苹果也还没有准备好,整个AR行业距离爆发还需时间。此次发布更重要的是,Vision Pro为行业重新带来了信心。

考虑到产品价格,苹果与微软和Meta没有在硬件层面拉开差距。12个摄像头,5个传感器,6个麦克风,双4K Micro-OLED,Pancake光学系统,M2+R1处理器,硬件堆料上做到顶级,也导致了3499美元的高价。这个价格给到微软和Meta,相信也能做出差不多的硬件。

真正让人耳目一新的,是苹果的软件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手势+眼动的交互输入,和VisionOS操作系统。

微软Hololens七年前就推出了手势+眼动+语音的交互组合,取消任何硬件作为交互中介,但精度不高、操作复杂;后面的Quest等还是用手柄作为辅助。苹果的眼动+手势,手放在腿上就可以进行输入选择,很省力很自然,据说操作还很稳定。这是有点不起眼但很根本的进步。至于为什么根本,我的专题研究里会有提及。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AR缺乏应用,这次苹果展示了在办公、拍摄、观影场景下的应用,没有killer app。但这个很正常,因为从历史看,每一代新终端出现,伴随的应用都是现有应用的适配,关键是如何在体验上做到惊艳。苹果做到了,这背后是VisionOS,针对空间计算而生的操作系统,就是把新的交互方式融进了操作系统,然后从底层架构优化传统应用对新交互的适配。基于这款OS,苹果推出了各种开发工具,方便应用开发者适配已有应用或者打造新应用,这个意义是生态级的。

但苹果还是没有完全准备好,第一是价格,价格高是硬件堆料冗余和产业链不成熟的结果。第二个是Vision Pro是个MR,使用视频透视、外置电池、重量450g,导致室外使用难、移动受限,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时间。

综上,毫无疑问苹果Vision Pro的发布对AR行业整体是一个大推动,让这个一直螺旋发展的行业向上扬了一大头,但确实还需要时间。

“道理都懂,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放眼十年前,买什么公司的股票放着不动最赚钱?答案是顺丰,涨了160倍,可惜不是因为业绩增长,而是借壳。回顾沪深两市过去十年市值增长最高的证券,各自的前十名里,7家是借壳或重组,3家靠业绩(包括内生和外延增长,但主业没有变更)。不仅沪深如此,港股也类似。说明二级市场,搞资本运作和靠消息赚钱,比押注企业的业绩增长赚钱,容易得多。

沪市3家靠业绩的是隆基(48倍)、通威(41倍)、宝信(20倍,勉强归为业绩,因为有重组);深市是同花顺(40倍)、阳光电源(34倍)、亿纬锂能(34倍)。港股前十中靠业绩的是李宁(24倍,并购为主)。

至少可以发现一个规律,过去10年真正的大机会在新能源,出了隆基、通威、阳光、亿纬市值增长领跑市场的牛股。除此之外,还有BYD、宁德、国轩、赣锋、天齐等。“能源革命”这一主题被很多人(如果不是所有的话)接受为这个时代的主题,但还是有很多人(大多数人)在过去10年没有抓住这些机会,没有获得十倍、几十倍的收益。

我已经不记得过去十年我买过些啥了,零敲碎打,反正没赚到钱。之前看《企业家》杂志对企业家们的采访,发现几乎所有人对未来大趋势的预测都是对的,但成功把握好趋势的人却少之又少,看来做投资也是如此:“道理都懂,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