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网为什么没有复制Facebook的成功

今天想来挖个坟,聊一聊Facebook和人人网,为啥几乎同时起步的两家公司,都快速增长,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在各自的市场内灿烂辉煌,却在后来走出了不同的命运。

校内网成立2005年,在学生中传播,2007年爆发,2009年达到巅峰,2010年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2011年上市,2013年裁人,2015年站内信下线。

Facebook成立2004年,一开始在MIT等少数精英学校传播,2005年传播到全美和欧洲的大学,2006年开放非大学邮箱用户注册,2007年接受微软增资,于2009~2010年逐步从聚焦大学生的社交媒体,转变成为覆盖所有人的类似操作系统一样的网上平台。

校内网与Facebook在成立的前四年轨迹基本一致,从大学出发,快速覆盖全国,用户量激增,成为当时大学生生活的一个热点和中心。

但是,Facebook成功跨过了“校内网”的局限性,而校内网没有。校内网火了四年,正是一个大学本科的周期,说明毕业的人很快减少了对它的依赖。Facebook的用户却没有。

看看2010年一些对校内网的评价:

“人人网目前的游戏性已经完全淹没了原始功能性的出发点,用户在找完曾经的老同学后,人人网与即时通讯软件、网页游戏载体并无二致。很多创新没有继承sns社会本质上的功能性,用户没有新的体验刺激,定会使一些疲劳用户流失。留下的用户大部分是无事可做的宅人,致使校内主题内容品质低俗,与即时通讯产品同质化严重,慢慢留不住新用户。”

“我不知道现在还在玩人人的朋友们每次打开网页的想法,我看到的是,新鲜事里充斥的永远是一成不变的各种各种分享。我看的已经有些恶心了,不知道你们怎么想。”

可以发现,校内网的产品在2009~2010年出现了问题,除了社交和游戏,似乎没有突破性的应用,而社交和游戏也产生了负向的用户体验。当人们跨入职场进入社会,他关注的事物发生了改变,来自同学的分享变得相关性低了很多,成为了“信息垃圾”。而游戏我认为是反社交的,校内上的游戏又以小游戏为主,生命周期短。

反观Facebook,吴军在《浪潮之巅》中谈及,Facebook超越了社交本身,“Facebook不必知道用户想在上面做什么,只需要让用户感到酷。至于在这个平台上用户需要什么,他们可以自己去开发”,“到2010年,为Facebook提供服务的各种软件技术人员已多达上百万,他们在短短几年里,为Facebook提供了55万种大大小小的服务,使得Facebook成为世界上人数最多、成长最快的虚拟世界,而这个虚拟世界又和互联网用户的真实世界相对应。”

那Facebook怎么跨越的?一个是Facebook上核心用户群大学生能够自己开发的小程序,二是开发了为第三方服务提供登录的技术,很多公司都使用Facebook的登录插件,就像现在无论什么应用都可以使用微信或者QQ注册和登录一样,这是Facebook最开始这么做的。这样Facebook就跟着用户去到所有地方,掌握他们的行为。

所以实质上,2010年之后,Facebook变成了一个app分发平台,就像现在的App Store和Android应用商店一样。可以查询那个阶段的Facebook流行应用,2010年之前和校内一样,游戏和通信为主,但2010年之后出现了Fandango(电影)、HuLu(短视频)、Goodreads(阅读)、Spotify(听歌)等应用,再到2012年之后收购Instagram和Whatsapp。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启之前的四年里,集结了众多用户和软件开发着,实现了平台级卡位,开始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征途。而对于校内网来说,上市成为了最后的巅峰,现在的人人成了家二手车业务公司。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